老北京吧
关注: 58,757 贴子: 1,727,770

这里有胡同上空的鸽哨声

  • 目录:
  • 人文学科
  • 44
    那时住家离神路街最多也就一公里常听人说起来平民版的一毛一小碟的下酒菜花生米、煮毛豆等其它品种小菜… 但那时从没去过因那时喝酒少没什么酒瘾所以也就没怎么想去探究去找这个地方大喝一顿,随着经历岁月现在酒量酒瘾能过得去基本一天能喝上二两多到三两多酒,现在挺喜欢这类平民小酒馆可这个昔日朝阳区神路街的九江小碟菜的小酒馆也不知去向了
  • 279
    准备过年去北京旅游,但是网上的形形色色的铜锅涮肉太多了,不知道选哪个。 有没有北京人给我推荐几家啊,跪求 别的苍蝇馆子也可以推荐几个#北京餐馆##北京#
  • 6
    北京爱吃饺子 除了过年必吃,平时也接长不短的要来上一顿。 除了自己包,速冻饺子哪里都有卖的,还想省事,就直接奔饺子馆了。 北京人除了水饺,煎饺,包括变种的锅贴,褡裢火烧都有拥戴者。 其实还有一种-烫面蒸饺 这东西最早都是小贩窜胡同卖的,和卖卤鸡的一样,带着骰子。 规矩人家甚至禁止子弟去买。 还有一种蒸饺在大酒缸外边和削面摊子搭伙做酒客的生意 馅呢,荤素都有,最上档次的就是猪肉口磨馅。 现在猪肉不算事,想吃到当
    灰原哀 4-26
  • 8
    小时候除了逢年过节,轻易吃不到鲜鱼。 哪怕赶上老人做生日,肉 ,蛋,鸡平时省点,可以凑出来。 想吃条鱼,不管河鱼海鱼,太难了。 唯独一种南方的鱼罐头,可以常年供应,甚至和桔子罐头一样,成为当家品种,几乎随时可以在副食店或者小铺买到。 就是豆豉鲮鱼 鲮鱼是一种淡水鱼类,除了华南地区外,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 虽然资源丰富,小时候从来没见过活鱼,更不要说大鱼,全都是是罐头。 和油豆豉一起加工而成,咸鲜口,鱼身已经
  • 7
    求购 有没有人知道在哪里能买到。 家里老人想回味一下老味道,跑了很多调料店商超没买到。 私聊有有谢。
  • 8
    现如今街面儿上卖炒肝儿的,各位觉得哪家最好?
  • 0
    曼基康宝宝,米努特版玄猫
  • 11
    现在人们家里的电器坏了,通常都是直接给厂家售后打电话。 隔个几天,基本就可以安排维修人员上门服务。 多数都可以当场解决,实在修不了的才会返厂。 当然过了保修期,除了要支付维修费。 还有所谓“上门费” 小时候则没有这种服务,基本都要自己送到厂家的维修部或者销售的商店去修。 好在那时候的电器,主打“皮实”,只要不是遭遇意外事故,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坏。 此外,厂家也提供了应急措施,就是所谓“电路图” 那时候产
  • 0
    急急忙忙苦追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迎佳绩 昏昏寐寐白了头。
  • 169
    我校1992级校友、勇敢坚强的朱令于2023年12月22日在北京去世。自此,轰动一时的铊中毒案受害者朱令走完了短暂而艰辛的一生,R.I.P
  • 6
    炒肝是京城美食 每次到访必打卡!
    港7601 4-22
  • 10
    上海海鸥牌照相机,由上海照相机厂制造,是应该在国内消费历史上重要的一个产品;其中120-4A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简称120相机),在上个世纪60-80年代中期,是每个业余摄影爱好者的首选。该照相机操作简单,质量性能良好,产品畅销全国,当时也是一机难求。每当在公园,旅游风景区。经常看到一家老小漫步出游,背着此照相机,感到有一种非常时尚,前卫,妒忌的感觉。在那个时期,大部分家庭不具备私人相机,条件好些的会每年去照相馆拍一
  • 0
    北京现在旅游景点各种都是人,好多地方都甩站。出去玩还抢不到票,更别提自驾
    d1m2d3 4-22
  • 10
  • 9
    烧烤去,住住农家院
    洋BEYOND 4-21
  • 8
    截图来自一部老电视剧《琉璃厂传奇》,想请教下熟悉北京的朋友,这个地方具体在北京哪里?像是庙宇一类的地方,从剧情看这个地方有可能离琉璃厂比较近。感谢群友!
  • 6
    暴走半小时打卡盖章,最后就给俩明信片
    灰原哀 4-18
  • 19
    三常:常吃,常少吃,常有吃!原因:老年人不能跟年轻的时候比啦,身体机能出现下降趋势啦,所以胃部消化系统也是不比以前啦,所以我爷爷生前总结的是,身边常备点吃食,饿了吃点,但是不吃饱,让胃部慢慢消化! 每天在屋里或者院子里,身体站直了,身体往后颠七下,每次颠倒不能再向后颠了为止,我爷爷说是百病消,还有两手分开推头,小拇指头搭在眉头处,大拇指头搭在太阳穴,往后推,绕过耳朵推回来,我爷爷说治四十多种病呢,
  • 26
    计划经济的时候北京有几大菜市场:崇文门、朝阳门、东单、西单除了这四个和平门也算是当时的大菜市场,这几个菜场买很多当时市面上小菜场没有的东西,现在除了和平门菜市场其他那四个菜市场拆的拆、搬迁的搬迁早就名存实亡了,似乎只有和平门菜市场30几年没挪过窝
  • 15
    以往老北京洗碗刷筷子,想要去油(虽然当年吃不上多少油)污,只能靠热水和碱,蛮烦不说还伤手。也是80年代,北京一家工厂推出了一种”划时代“的产品-洗涤灵,应该有两个品牌。 金鱼和白猫,现在市场上依然可以买得到, 从此刷碗的工作变得简单了不少,洗涤灵和柴米油盐一样,也成了生活必须品。
  • 29
    发个帖子大家聊聊老北京的神话传说吧,老北京人才知道的口口相传的神秘传说超自然事件
  • 9
    现在有条件的,都喜欢自己种点菜吃。 绿色,卫生,还可以节约伙食费。 但其中也分门槛低和要手艺的。 最好种的无疑就是豆芽菜 严格说是水培,只需要一个盆子加上一块湿布,加上重物。选好豆子 适度浇水,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即可收成,而且产量很高。 在那个冬天只有土豆白菜的年月,自家生的豆芽,是冬天难得的小菜。 扁豆 这玩意冬天可以买到几块,甚至十几块一斤。 夏天却不值钱 非常好种,只要有足够的地方,让它攀爬。除了浇水,
  • 36
    也是一种进步,希望严判!
  • 13
    谷雨之后,直到深秋,除了大旱的年份,北京将进入雨季。 对于喜欢悠闲生活的北京人,正式进入了“过阴天儿”的日子 老年间不要说网络手机,连电匣子,留声机都是稀罕物,遇到细雨连绵或者暴雨倾盆的日子。讲究在家吃喝听雨 老舍先生说,过去老北京有两种吃食,只有“过阴天儿”的时候才有小贩出来叫卖,就是烧羊肚儿和羊脖子,虽然没多少肉,但在阴雨的日子,细扣慢嘬,再配上二两老酒,是非常惬意的。 没什么钱,吃不起荤腥的,也
  • 4
    老北京过年有很多民俗 据说钢锛儿饺子就是其中之一 就是将一个钢锛儿包在过年的饺子里,谁吃到,代表新年好运之意。 为什么说“据说”呢?因为这个民俗,笔者小时候从没实践过。 倒不是因为“穷”,当年虽然家家不富裕。 但几分钱就算丢了,也还损失的起。 主要是安全和卫生。 那东西毕竟金属的,哪怕是新的,洗得干干净净儿。 加上孩子嘴馋,万一隔了牙,甚至囫囵吞下肚子,即便不致命,毕竟对身体不好。 所以钢锛儿饺子,就成了知道
    灰原哀 4-15
  • 59
    《北京日报》4月4日,东城区首届“旧书新知 钟鼓书韵”文化市集在钟鼓楼广场开市,自4月4日起至4月6日止,为期三天,邀请了中国书店灯市口店、雁翅楼店、前门店、新街口店及新华书店•为宝书局等书店,市集荟萃中外文学名著中的珍稀旧书佳作,共设置摊位数十个,让古旧书流动起来、经典活跃开来。该市集将在今年4月至10月的每月初举办。
  • 15
    今天路过天桥,打算去尝尝天桥摆摊的那个炸灌肠,不过没找到,就去吃了碗卤煮,还点了个炸春卷,跟服务员要了碟白糖,就听里面厨师说到:春卷蘸白糖还有法吃?长这么大没听说过。吃了卤煮就出来了,春卷和白糖没动。 我小时候家里就这么吃,去串亲戚都是这么做的呀,这种吃法很罕见么?厨师不至于连见也没见过吧?没见过也不至于这么大声的说出来吧? 这种吃法真的罕见么?
  • 12
    现在人们普遍吃的肉食来源,不外就是猪牛羊,加鸭鹅。 早年间还是有一些稀罕肉食的。 骆驼肉 北京虽然不是沙漠,老年间,骆驼却是随处可见的动物,甚至比牛马更多。 但少有咱北京人吃骆驼肉的记载。 驼峰虽然被捧为陆八珍之一。也没见哪个美食大家记述过其味道。 除了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还要指望它干活儿,轻易不吃之外。 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这东西真心的不好吃。 拿猪来比,驼峰几乎就是一块猪板油。尽管小时候讹传,里面是骆驼
  • 47
    爷爷奶奶都是昆山人,60年代爷爷给轻工业部干活,来了北京的三里河,后来和平里,奶奶不识字,爸爸生在三里河,妈妈小时候在胡同长大,姥爷三河的,来北京干挺苦累的工作,最后开公共汽车,从小我的记忆就是家里打架,爸爸被奶奶宠坏的,从不管我也没有关心,妈妈就想独立出来住,可惜那会家里给她压力太大了,一直没成功,现在我40多了,想起这些往事,还是会夜里独自哭,太累了活着,早上去完图书馆吃个早点,累活着
  • 9
    在豆腐发明之前,人们对黄豆并没有什么好的做法。 要么煮着吃,要么简单炒一炒。 不好吃,不易消化,还容易“产气” 豆腐的发明,一般认为是淮南王刘安。 有二种说法,一是为了尽孝,因为其母嗜食黄豆,后来因为岁数大了,牙口变弱,咬不动了。儿子为了尽孝。所以发明了豆腐。 另一种说法,刘安热衷方术,为了培养丹苗,无意间发明了豆腐。 笔者倾向于后者。王爷的老娘,何等富贵?什么吃不着,干嘛喜欢嚼黄豆。 但总而言之,这个发
  • 11
    前些年晚上摆小摊的人,通常都会带盏应急灯。 用蓄电池的,在家充好了电。 能用两三个小时,也很亮堂。 更老的年间,小贩们则用油灯或者尕斯灯,也叫电石灯。因为买蜡烛太贵,点不起 而且亮度有限。 这东西只需要一个密闭容器,电石加水就可以出气,点着了,还丝丝缕缕的响。 以前晚吧晌卖卤煮或者馄炖挑子用得多。 要尽量往高里挂,所谓“高灯下亮”,在北京漆黑的冬夜甚至成了一种招幌子。 后来电灯普及之后,尕斯灯几乎就消失了。
  • 12
    图片来自视频号“北京很好的人”
    洋BEYOND 3-27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0

会员: 老北京

目录: 人文学科